為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美術學院大力支持“智心致美—美育服務鄉村”實踐隊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組織14名學生志愿者們準備了充分的畫材、顏料,紙張等書畫用品,對三下鄉活動進行精心地籌備。7月8日,美術學院團總支書記蔡艷君和志愿者們積極熱情地于咸陽市禮泉縣烽火村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活動。
美術學院“智心致美—美育服務鄉村”實踐隊的暑期三下鄉活動致力于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志愿者們和團總支書記根據烽火村村史,在烽火村改革開放時期創辦的水泥廠原廠址處,設計了農村經濟強集體的原創墻繪,傳播鄉村文化。
烽火村一直保持著村集體經濟的光榮傳統,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建成了以水泥廠、紙箱廠為龍頭的十多個集體企業。承擔了群眾的農業稅、特產稅,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志愿者們在創作墻繪的過程中更是深刻的體會到了烽火精神的內涵,學習到了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拼博精神,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的忠誠精神。
在完成“農村經濟強集體”的墻繪后,同學們還創作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主題墻繪。墻繪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發揮“黨建+美育”的模式,積極在鄉村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
7月的烽火村天氣依然炎熱,腳下的草叢中還有蚊蟲飛擾。但志愿者們不怕困難,埋頭苦干,利用丙烯顏料在墻面上一筆一畫地畫著。志愿者們用刷子、滾筒、畫筆,明確分工,井然有序。調顏料、勾輪廓、涂色彩,搬腳手架,搬扶梯子,忙得不亦樂乎。頭發已被汗水浸濕,但仍堅持不懈地繪制著精美的圖案。使一面面原本斑駁泛黃的墻壁“改頭換面”,成為了鄉村文化傳遞墻。
美術學院暑期三下鄉的志愿者們還開展了書法進鄉村、繪畫進鄉村活動。志愿者為當地的村民和小朋友們講授書法創作,讓烽火村的群眾感受書法的魅力。并為烽火村研學基地贈送了以“烽火精神”為主題的書法作品。繪畫專業的志愿者們還為當地的小朋友們繪畫、制作了許多極具藝術性的國畫扇面等,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通過志愿者們的共同努力,美術學院暑期三下鄉活動已圓滿結束。美術學院“智心致美—美育服務鄉村”實踐隊,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助力烽火村的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建設,獲得了烽火鎮領導、烽火村教育基地的認可和贊賞。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們增強了責任擔當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開拓創新能力,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供稿:美術學院 撰稿:蔡艷君 責任審核:文竹)